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正文第一人--周进人物分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6 09:24:41
《儒林外史》之周进篇
周进是《儒林外史》正文里第一个儒生,作者在本章的用笔,不亚于众所周知的范进中举篇,既讽刺时人势力,又揭露了底层人民所处的时代环境(后续详解),也包含了对周进这种饱受明朝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的怜悯。
周进年过花甲,穷困潦倒,考试了一辈子,却是连秀才都没考上,只是个童生。
关于周进的形象,文中写道“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明朝对穿衣戴帽有严格的规定,有功名在身的人头戴方巾,周进没中秀才,不算是进过学,只能戴“毡帽”。
“元色绸旧直裰”和 “大红绸鞋”,“绸”是明朝普通人可以穿的布料种类之一,元色即黑色。直裰和大红绸鞋都是明朝在文人和士大夫中流行的穿着,可以说是文人标配了。
“右边袖子”和“后边坐处”都破了,说明周进经常伏案读书写字,是一个勤勉的读书人。
“黑瘦面皮,花白胡子”,说明周进日子过的很拮据,年岁大。

山东博物馆藏的明朝红色缎绿镶边云头履
作者仅用45个字,便把一个穷困落魄的读书人描绘尽了。周进虽穷困,但身上的穿着处处体现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这里包含着对自己极大的认同感,也是明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理念深入人心的体现。
周进先是在汶上县顾家坐馆,三年后顾家小公子中了秀才,他作为童生自是不配继续教下去了。就在这时,薛家集有几家的孩子要启蒙,便共同出资请了周进来集上的观音庵里坐馆当先生。开馆前集上人请周进吃饭,请秀才梅玖作陪,梅玖见到周进便假意作揖,周进谦虚不肯受,众人劝时,梅玖向众人道:“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只是今日不同,还是周长兄请上。”这话说的周进很没意思,便受了他的礼。吃饭时,备了一桌荤菜,众人“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看那周先生时,一箸也不曾下。”这里也是很有意思,请先生吃饭却不曾打听得别人的饮食习惯,还怪周进上门怪人。原来周进是长期吃斋的。梅玖便又说一首诗嘲讽:“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
梅玖说完却又说这诗不是说周进的,因为周进还不是秀才呢!梅玖又拿他吃斋这事开涮,说等你进学了看你还吃斋不吃斋,不开斋就是得罪了圣人呢!一顿饭下来,周进饭没吃成,还被嘲讽的脸红一块白一块。
坐馆期间,几家给的学费还不够周进的饭钱,学生也淘气,但他没有别的谋生之路,只得在此苦捱。
这样的日子过了没多久,有天一位王举人(后面详解)来观音庵躲雨,对着周进满是傲慢无礼,因知道周进学生里有个孩子叫荀玫,王举人说自己梦见自己和荀玫同榜中的进士。但这荀玫如今还在启蒙,王举人却是已中举,集上人知道这事之后,嘲笑荀老爹(荀玫之父),嘲讽周进故意编排这话巴结荀家。最终导致周进被辞退。

周进就此没了生路,在家几近饿死。幸得他姐夫金有余伙同一行人上省城贩货,看周进可怜,便让周进给他们当个记账先生。周进为了生存,答应前往,由此他基本上算是放弃了科考之路。到省城后,偏巧遇到省里修理贡院。周进考了一辈子也没机会踏进这道门,便央请他姐夫一行人出钱进去参观。“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醒人事。”抢救过来后,周进嚎啕大哭,伤心不已。同行人怜他心诚,便同他姐夫一起凑了200两银子,买了一个监生的资格(监生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送他去乡试。周进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果然,周进四书五经读的烂熟于胸,文章写的花团锦簇,一考便中了举人。这一中举回去,汶上县里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来往的也来交往。再后来他姐夫给衣服盘费,送他上京会试,这一去便中了进士。三年后升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再后来升任国子监司业。
周进做官之后,先前坐馆的观音庵里供奉起了他的长生牌位,对他冷嘲热讽的梅玖在遇事时假充是他的学生,从前的傲慢嘲弄变成了恭敬。当年周进在庵里住的屋子里头亲手写的红对联贴白了也不曾换,最后揭下来装裱了。
周进有真才实学吗?毫无疑问是有的。时人对周进的评论最多的是“呆”,不知道巴结有权势的人(夏总甲),也不知道奉承有前途有学问的人(王举人)等等。汶上县人如此嘲讽他,他也没有心理变态;学生不听话,他也捺定性子教书。在中举之后,也没有像范进一样,先是疯魔,后又耽于享乐,为了享受富庶的生活到处打秋风。周进自己科举之路不顺利,做官后却想着照顾后生。他见到范进时,怜他跟他当年一样境遇,因范进文章写的晦涩难懂,周进把他的文章看了三次,点范进头名中了秀才。遇到附庸风雅的魏好古请他面试诗词歌赋,他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 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把魏好古赶了出去,即便如此,他依旧回过头去看魏好古的试卷,让魏好古也中了秀才。周进的品性用他自己写的对联来看最是贴切,“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放眼整部儒林外史,像周进这样的人,也可说得上是比较有良知的。
作者在周进的这个篇章里,把当时社会各层人民的心态揭露的淋漓尽致。在周进未发达时,谁都来踩他一脚。反倒是几个商人,不为名利,仗义疏财,帮了周进。周进当年虽落魄,但他善良,知恩图报。当年坐馆时,荀老爹不曾亏待他,他发达后对荀玫的科考之路也多有照顾;怜惜范进,他不时关照,让范进得中进士。当年资助他的商人,也必会得到他的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