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你对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了解多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2 10:08:06
你对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了解多少?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集祭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间节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 五是“初五”。而且根据历法,五月是“午”月,所以“端” 五也逐渐演变成“端午节”。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有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汉代形成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据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5月初五跳汨罗江自杀,后人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关于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纪念。

纪念屈原:
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他在5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极度悲痛,纷纷涌向汨罗江吊屈原。端午节有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的习俗。
唐代文秀《端午节》:“端午节是谁说的,万古传闻是屈原。可笑的楚江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的诗是:
端午节从哪一天开始?自古以来,人们就说是因为怀念屈原殉国。
可笑啊!那汹涌澎湃的汨罗江,水量丰富,声势浩大,却连忠臣的不白之冤都洗不掉。

纪念伍子胥: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东吴地区的端午节竞渡是为了迎接河神伍子胥。
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地区流传,他因忠良而被杀,化为陶神,世人哀悼而牺牲,因此有端午节。
伍子胥是楚国人。投奔吴国后,他帮助吴伐楚报仇。然而,他因建议彻底消灭越国而被诽谤和自杀。丈夫愤怒地把尸体扔进河里,所以端午节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来自东汉上虞。她的父亲溺水在河里,好几天没见尸体了。当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14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还在5月5日投入河中,5天后拿出父亲的尸体。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后人在曹娥投入河中修建了曹娥寺。

恶日:
在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据说这一天邪恶的人当道,五毒并出。
直到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种民间活动是为了驱灾辟邪而发展起来的。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据说在古代,楚国人死于屈原,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圣贤和臣民。许多人划船追求救援,然后每年5月5日划龙舟纪念屈原。

吃粽子
据说屈原死后,为了不伤害鱼虾的身体,人们用竹筒把米饭放进河里。从那时起,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记忆,人们每天都用竹筒把米饭放进河里祭祀。这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粽子”的由来。
端午菜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各种各样的花样。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
粽子由于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看,粽子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类。

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曾经在长江流域非常流行。白酒或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浸泡。雄黄可用作解毒剂和杀虫剂。因此,古人认为雄黄可以抑制蛇、蝎子和其他昆虫。
食五黄
江苏和浙江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鳗鱼、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一般喝普通黄酒而不是雄黄酒)。
挂香囊
端午节香包又称香包、香包、荷包等,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用五色丝线包裹,内装中草药和香料。

系五彩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端午节那天,孩子们应该在手腕和脚踝上系上五色的丝线,以确保健康。
挂艾叶和菖蒲
每年五月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端午节人们都要去野外采摘艾蒿。门前和屋檐上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防灾,挂在门上和床头,有避邪的作用。
端午节安排了各种可以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也很长。人们把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荆楚岁记》:“采艾以为人,挂在门户上,以毒气。”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门上,出门一望麦黄;这里端阳,那里端阳,到处端阳。
端午节,粽香龙舟竞渡,愿您与家人分享团圆时刻,品尝美味粽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祝您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