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哪天进九(今年会有倒春寒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5 08:22:37
春节即将结束了,而且由于今年的立春是在春节之前,所以往往春节后农民朋友又要开始春耕、春种了。

再加上近端时间国内很多地方的气温偏暖,之后又将遇到新年的第一次寒潮,又将导致很多地方迎来大的降温、降雨,像小编的老家这边这几天最暖的气温有二十五六摄氏度,但是天气预报却显示后面几天大降温,最高温度也是0℃。
所以不少人就担忧起来了,今年会有“倒春寒”吗?什么时候出九呢?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的谚语咋说的,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一、“数九寒天”的简介,今年哪天“出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九”是一种独特的计算冬季时间的方法,这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目前基本上公认的数九方法,都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个单位,依次称为一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天便宣告结束,春天正式来临。
而2023年的冬至节气是在公历12月22日,按照数九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推算出今年的“出九”时间。如果大家不会算,掏出手机在日历上也能看到。
从冬至日开始,每过九天便进入下一个九,如此推算,九九八十一天后,即公历3月12日左右,便是今年的“出九”之日。
这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冬季的严寒将逐渐退去,春天的温暖将逐渐占据主导。
二、什么是倒春寒,有哪些危害?
然而,春天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寒冷就此结束。俗话也说了“三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指的就是在春天的时候气温变化也很大,并且波动还比较大。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气候现象——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在春季(通常是3月至5月)期间,气温突然下降,出现明显的低温、霜冻、冰冻等现象。其特点就是前期比较暖和,而后面却出现大的降温,往往就是前面暖和,后面却比之前的气温低很多。
简单来说倒春寒指的就是:在春季,天气回暖的过程中,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因而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这种气候反常现象往往会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倒春寒可能导致刚刚萌芽的作物受冻害,影响生长速度和产量,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农作物绝收。

另外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倒春寒可能打破生态平衡,导致一些对温度敏感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
对于人体健康而言,倒春寒可能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可见倒春寒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那今年会不会出现倒春寒呢?
三、老祖宗的谚语与今年的气候预测
古人没有天气预报,而倒春寒的危害又大,所以古人总结了许多关于气候预测的谚语,这些谚语往往是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得出的经验总结。
其中,关于倒春寒,在民间就流传着“二月没九,饿死猪狗”的说法。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农历的二月份没有“九天”,那么当年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饥荒,连猪狗都难以存活。而其原因,就是这一年的冬天结束得早,后面容易出现倒春寒。

而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出九”是在3月12日,这天是农历的二月初三日了,所以是“二月有九”的。
不过也不能以此就来预测今年没有倒春寒了。虽然这句谚语主要是用来预测倒春寒和粮食收成的,如果数九寒天结束得较早,那么整个冬季的时间就会相对较短,可能导致冬季的寒冷没有完全退去,春季便匆匆到来。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倒春寒等气候反常现象。
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句谚语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气候预测工具,它只能提供一种可能性的参考。其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地貌等,这些因素都是非常复杂和动态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句谚语就轻易地预测出整个春季的气候走势。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冬季多地的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而这也就并不是一个好兆头了,根据往年的经验,今年春天的时候阶段性极端强降温事件可能性较大,可能发生大风、倒春寒、春旱等灾害型天气,而这些对冬小麦安全越冬返青造成影响,所以农民还是要及时关注,早做打算。
总的来说,“数九”和倒春寒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气候现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时间和气候的深刻理解和观察,也为我们提供了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