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的作品(爱森斯坦的电影造诣)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08:06:46

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苏联出版了《爱森斯坦文集》;世界各国的电影界对他的艺术理论都给以相当的重视。
爱森斯坦理论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1).“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爱森斯坦在参加电影工作以前就发表了《杂耍蒙太奇》一文。提出的核心观点即杂耍蒙太奇。
(2). 理性电影时期(1924——1929):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总路线》。提出的核心观点即理性电影。
“敖德萨阶梯”经典段落的蒙太奇运用:
1. 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
2. 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
3. 以多镜头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
(3). 建立蒙太奇类型学——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1929——1939):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墨西哥万岁》、《白静草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相继提出了节奏蒙太奇、复调蒙太奇、声画蒙太奇、镜头内部蒙太奇等问题,在理论上大大修正补充了早期的蒙太奇思想,最著名的代表作为《蒙太奇1938》。创作中实践了“情绪剧本”理论。
爱森斯坦对于电影声音的美学观念及其演变。
1928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了《有声电影声明》,提出“声画对位”的主张,并将“声画对位”看成一种普遍原则,否定声画同步,使声音依旧服从于画面和默片时期的蒙太奇观念,只是配合蒙太奇使用。在爱森斯坦建立蒙太奇类型学、即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他同样大大修正补充了这种思想,将重点转到声画同步和声画不同步相结合的问题上来。
(4). 提出作为电影总体的影片结构的理论,提出电影创作方法论的时期(1938——1948):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伊凡雷帝》(一、二、三集)。
*爱森斯坦完整的蒙太奇体系中的4个最重要的观点:
1. 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一起,就会从那两种并列的状态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
2. 蒙太奇就是镜头内部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
3. 蒙太奇不仅是产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阐明思想的手段,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及其表现形式阐明思想的手段。
4. 蒙太奇的思维是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分不开的。
电影理论家
爱森斯坦,1898年出生在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拉脱维亚首府里加,苏俄革命后,他放弃了所学的土木专业参加了红军。1921年,他加入了无产者剧团,参与制作了一系列实验性话剧的创作,在剧团的创作生涯中,他很快就展现出来自己的艺术创作天赋,改编了一系列旧戏剧,加入了革命宣传的新元素。
也正是通过在改造旧戏剧的过程中,爱森斯坦试图激发观众对于苏联新政权意识形态的积极反映,从而这成为了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的理论灵感来源。但是后来,他发现戏剧已经不能承载他想表达的更多的东西,戏剧的现实主义强烈地阻止着他的创作,于是开始转向创作电影。同样是从重新剪辑电影开始,爱森斯坦走上了电影创作的道路。
他与其他的前期苏联电影创作者鲜明有区别的一点就是他将许多戏剧中的元素运用到了电影的制作中。包括在他第一次指导的影片《罢工》中,他就已经将自己积累的“杂耍蒙太奇”的理念发挥并实践到电影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爱森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电影理论家,同时也是一名富有激情的伟大创作者。
蒙太奇理论发展成熟
为什么爱森斯坦在电影史上会有如此高的地位,甚至连他之前的新苏联电影教育和理论的奠基人库里肖夫似乎都没法和他在理论界上的地位相提并论?虽然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源于库里肖夫,但是他却对库里肖夫的蒙太奇理论做出了革命性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理论发展成熟的巨大成果。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中,最富有色彩的,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诚然,他在关于接受有声电影中提出的“垂直蒙太奇”以及从“杂耍蒙太奇”中发展出来的“理性蒙太奇”也是十分杰出的理论成果。但是,爱森斯坦的理论核心无疑便是“杂耍”二字。
所谓“杂耍”二字,在笔者的理解看来,便是“选取具有强烈影响力”的手段。正如笔者上文提过,爱森斯坦早期在他的戏剧中就已经将一些初级的“杂耍蒙太奇”的意识运用到了他的戏剧中,具体表现在对于旧戏剧《智者》一剧中。后来表现在了他的许多电影作品中。他强调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蒙太奇关系是冲突。这种冲突又有着两层含义:一种是几个镜头本身的冲突和含义性剪辑起来。比如《战舰波将金号》的最后,几个石狮子腾起的镜头,创造出了人民群众只是沉睡的石狮,一旦觉醒,势不可挡的含义。
一种是一个或者几个本身有冲突和具有强烈影响力的镜头与其他的单个无冲突含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比如说一组没有表情沉默的工人的脸的镜头,接一个紧握拳头的特写,以及在一场群众斗争冲突的画面中,接一个牺牲的的安静的死者的镜头,等等,都能在镜头之间产生出一种概念性的含义。这种“杂耍蒙太奇”的组接方式在爱森斯坦的电影中随处可见。
说到爱森斯坦,不得不提及普多夫金的蒙太奇观点。他们同处与一个时代一个环境下,同样提出了很多对于蒙太奇有关的理论,但是,除了在蒙太奇是影片的基础这一点上,两人的观点截然不同。爱森斯坦本人和普多夫金是既是专业上的朋友又是理论上的对手,普多夫金强调蒙太奇的传统特性是“连接”,他强调叙事和职业演员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较之其老师,普多夫金进一步提出了关于镜头连接长度的问题。爱森斯坦提出蒙太奇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蒙太奇的“冲突”和“对立”。蒙太奇要达到“震撼”的作用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作用,将强烈对比的镜头租界在一起,强迫观众接受某个观念,而这个观念要大于和不同于这些镜头之间的简单组合。爱森斯坦还特别强调了蒙太奇这一过程和黑格尔“正题——反题——合题”辨证法之间的关系。
在《十月》的制作中,他利用镜头的并置创作出了一段纯粹的概念联系。《十月》最著名的“理性蒙太奇”的出现,是他的蒙太奇理论发展的又一个成果。他提出“杂耍”应该给“刺激”让位的观念,“刺激”可以在观众中激发一系列复杂的联系,引导他们按照导演预制的线索进行思考。爱森斯坦将这称为“理性蒙太奇”《十月》中最著名的理性蒙太奇段落(有关上帝和国家的专题演讲)运用影象和字幕说明笼罩着宗教和爱国主义的神秘感,爱森斯坦相信蒙太奇最后能让他将马克思的《资本论》拍摄成电影。
爱森斯坦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性恋者,一个虔诚的艺术家,一个反对个人崇拜的人和对卡夫卡,普鲁斯特,狄更斯小说的忠实爱好者,爱森斯坦意识到了苏联政府开始对电影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于是他几乎有十年时间没有进行创作。后来的爱森斯坦,对于声音的出现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又提出了关于声音和画面组合方式——“垂直蒙太奇”的概念。在他后期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他与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合作,创作了一组声音,画面,音乐配合绝妙的段落(如“冰湖大战”一场)。在晚年,爱森斯坦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做出了一定的批评,评价自己的蒙太奇观点有些走到了极端和过“左”的倾向。这些都是一些正确的自我批评。1948年,爱森斯坦在国内的批判声中,带着没有完成《伊凡雷帝》三部曲(仅完成了两部)的遗憾,郁郁去世。
评价
综观爱森斯坦的一生,是在对于电影的不懈追求中的,他提出的蒙太奇理论,是电影史上的伟大理论之一。统治了电影理论界达20多年。一直到今天,对于导演控制和表达个人风格的手段,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爱森斯坦本人对于电影事业极端热爱,他不仅仅认为电影是艺术,而且认为电影是艺术中的“集大成者”,而且电影是“世时代代人类总经验”的结晶。这是他不断探索和发展蒙太奇理论的根本动力所在。学习电影史,必须要认真分析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对于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对人类的电影史有比较客观真实的认识。
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①他是库里肖夫理论最伟大的实践者,又是最伟大的蒙太奇电影理论家。被公认是最具影响力、最伟大的电影大师,有“电影沙皇”的美誉
②22年发表了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4年转入电影界。
③25年执导第一部影片《罢工》,遂将“杂耍蒙太奇”首次运用到电影制作之中,被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影片”。他将全部戏剧积累带进自己的电影,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的“情节”、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
④影片《战舰波将金》进一步体现发展了他的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影片中的石狮子、奥德萨阶梯等一系列场面,成为了世界电影的经典。
⑤而《十月》是他“理性电影”理论的首次尝试。
⑥28年以后,他又完成了《总路线》(《旧与新》),这是苏联第一部表现农村合作化影片。
⑦29-32年,同助手出访欧美,随后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墨西哥万岁》。
⑧38年在他的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他与作曲家普洛科菲耶夫合作,第一次在电影中运用交响曲式的声画蒙太奇对位,其中“冰湖大战”成为电影史上经典之作。该片获得“列宁金奖”。
⑨三部曲《伊凡雷帝》只完成前两部,第一部获“斯大林奖金”。
⑩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他将他的蒙太奇原则确定为碰撞、冲突和对比。
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如《电影感》《电影形式》等构成了苏俄蒙太奇理论的精华。
理性电影
S.M.爱森斯坦1927年拍摄《十月》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关于理性电影的观念,在他1923年发表的《杂耍蒙太奇》一文中就已萌芽。他认为,在革命的新时代下,应当加强艺术的认识功能和参与生活的能力,使它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吸引人们参加革命活动的媒介。
他在此文中提出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作用于观众的理性──思想意识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他认为以前的艺术中的人为的情节、矫饰的表演、虚假的布景等等已不适应新时代对艺术的要求。他认为旧的美学框架已经显得狭窄,艺术应当接近科学。必须克服资产阶级艺术的二元论──即艺术与科学分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分离的状态,才能建立起无产阶级的艺术意识。在《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他把这种观念诉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