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之怒血溅五步原句(古代诗文名篇欣赏: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4 10:25:43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
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i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简析:
本文记述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二三0年秦灭韩,前二二五年又吞并了魏国。安陵是附属于魏的一个小国,秦王想通过外交上的威胁,骗取安陵。唐且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国。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况下,他不畏强暴,有勇有谋,终于折服秦王,胜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全文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情节,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故事的开端,主要写事件的缘由,分两层来写:前层写秦王想用诈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后层写安陵君婉言拒绝,试图反抗,遣使往秦。
第二段,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唐且针对秦王的威胁,据理辩驳。唐且奉命使秦,秦王盛气凌人地对唐且提出质问,加罪安陵君,接着用灭韩亡魏事例,夸耀自己的武力,意图慑服对方;而唐且面对贪婪横暴的秦王从容镇定,拒理辩驳,严词拒绝,使得秦王无话可说,初见唐且不辱使命。
第三段,故事发展的高潮,写唐且折服秦王经过及其英雄气概。全段可分两层:前层秦王夸大天子之怒,露骨地恐吓唐且;后层唐且举出三个怀怒未发之士的事迹,与秦王针锋相对,旁衬直言,表示拼命,充分显示了他的英雄气概,再次写出了唐且不辱使命。
第四段,故事结局,写秦王被折服后的表现,唐且胜利地完成了安陵君的使命,秦王屈服求饶,表现出他前倨后恭的纸老虎本相。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段写秦王和安陵君的两段对话,一方"欲易",一方"弗敢易",由此形成了矛盾。
第二段写秦王与唐且的两段对话,一方强词夺理,欲加之罪;一方词严义正,据理答辩。秦王目的未达到,促成了矛盾的发展。
第三段承前仍写秦王与唐且的对话,一方恼羞成怒,威胁恐吓;一方针锋相对,毅然拼命,使矛盾激化达到了顶点。
最后一段,秦王色挠,表示屈服,是矛盾的结局。
全文尽管是一篇记言为主的记叙文,但事件发展的过程,却十分连贯完整;而且情节紧张,富有戏剧性。在精彩的对话中,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唐且的不畏强暴的斗争勇气、据理答辩的机智才能,都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二、注释:
〔1〕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依普通选本。唐且(ju):人名,也作"唐雎",安陵君的臣。辱:辱没,辜负。不辱使命:没有玷辱出使的任务。
〔2〕《战国策》:一部战国时代国别史料汇编。作者姓名无可考。《战国策》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继《左传》之后,它在历史散文发展史上有较大的贡献。它的语言,流畅犀利,是论辩文的典型。每论述一个问题,都能反复纵横,曲尽其意。对人物的刻画鲜明生动,形象丰满;又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也为后世保存了不少优秀的寓言作品。
〔3〕秦王:指秦始皇嬴政,当时秦还没有统一全国,秦王尚未称帝。安陵君:安陵国国君。安陵:当时的小诸侯国,原是魏的附庸国,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
〔4〕易:交换。
〔5〕其:表示祈使、命令语气,略等于"可"、"该"。许:答应。这两句实际是秦王想吞并安陵的一种辞令。
〔6〕加:施,给予。加惠:给予恩惠。
〔7〕虽然:虽然如此。
〔8〕受:接受。先王:称前代国君。
〔9〕终:始终,永远。
〔10〕因:于是。使:第一个"使"字是派遣;第二个"使"字是出使。〔11〕长者:老实厚道的人。
〔12〕错:同"措",置。错意:置意,放在心上。
〔13〕广:扩展,扩大。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14〕逆:违背,不顺从。
〔15〕轻:看轻,瞧不起。
〔16〕是:此,这样。非若是:不是象(你说的)这样。
〔17〕虽:即使。
〔18〕岂直:岂但,岂止。
〔19〕怫然:忿怒的样子。
〔20〕公:你,对人的敬称。
〔21〕布衣:指普通老百姓。古代贵族和官吏穿丝织品,没有官职的和一般平民只准穿麻布衣服。
〔22〕亦:不过。免冠:摘掉帽子。徒跣(xlan):光着脚。
〔23〕抢(qiang):撞。尔:而已,罢了。
〔24〕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5〕士:这里指有本领有胆量的人。
〔26〕专诸:春秋时吴国勇士。王僚:吴国国君,名僚,公元前五二六年至公元前五一五年在位。吴公子光(即阖闾)欲谋杀王僚以自立,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他。公子光假意宴请王僚,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借献鱼为名,刺死王僚。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27〕彗星:星名,有光尾,形如扫帚,俗名扫帚星。
〔28〕聂政:战国时齐人。韩愧:一名侠累,战国时韩国的国相。韩国大夫严仲子和韩傀有仇,严仲子结交了勇士聂政,聂政替他刺死了韩傀。事见《战国策·韩策》。〔29〕贯:穿过。
〔30〕要(yao)离:春秋时吴国勇士。庆忌:吴王僚的儿子。吴王僚被刺后,其子逃往卫国。公子光为除后患,又派要离到卫把庆忌杀了。事见《吴越春秋》。
〔31〕仓:同"苍"。仓鹰:老鹰。〔32〕休:吉兆。祲(qin):不祥之气。休祲:偏义复词,义偏在"祲",凶兆。此句连同上文的"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殿",都是迷信说法。

〔33〕稿、素:都是白色丝织品,这里用以称代丧服,并用如动词。天下编素:天下的人都穿白戴孝。
〔34〕挺:拔出。
〔35〕挠:屈。色挠:态度屈服下来。
〔36〕长跪:挺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脚跟上,起身时,必耸身挺腰,看上去身体比坐时长了一些,所以叫长跪。这里的长跪表示敬意。谢:谢罪,道歉。
〔37〕谕:明白,理解。
〔38〕徒:只,仅仅。以:因。